中外学者共议二战经验与和平启示:正视世界战场上的东方力量
发稿时间:2025-09-17 06:29:00 作者:李悦 姜馨怡 来源: 中国青年报
“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,中国牵制并消灭了大量日军力量,为最终击败日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”近日,来自美国、英国、日本、韩国、巴西、阿根廷、意大利、希腊、马来西亚等国的学者与国内顶尖研究机构的专家齐聚清华大学,在共同回望那段曾改写世界格局的历史时这样说道。与会专家指出,中国最早点燃抗战烽火,历时最久、牺牲最重。
“日本长期低估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”
1945年9月2日,在中国等9个受降国代表的注视下,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。次日,9月3日,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,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。为了迎来这一刻,中国人民历经14年不屈不挠的斗争,用巨大牺牲换来和平的曙光。无数人曾这样叩问历史,彼时的中国积贫积弱,国力孱弱,何以能够战胜声势炽盛的日本,赢得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?
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副主任高长武指出,抗战的胜利,昭示了正义必胜、和平必胜、人民必胜的必然规律和伟大真理。
“从1937年至1941年,日本本有机会纠正错误,但最终因心理障碍和战略误判一步步走向全面战争。”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名誉教授鹿锡俊指出,1936年西安事变后,日本原以为中国会陷入混乱,但事实却是中国社会展现出更强凝聚力。这一局面本可以促使日本反思,但缓和主张很快被强硬派压制。随后,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,战争全面爆发。
“1941年德苏战争爆发,本是日本重新审视战略的契机。”鹿锡俊说。在11月的高层会议上,尽管有人警告对美开战“两年后必陷困境”,但当时的日本首相仍坚持冒险一搏,最终导致珍珠港事件。“他们害怕退一步就要退到尽头,这种心理困境使日本明知错误,仍执意发动太平洋战争。”
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臧运祜认为,日本长期低估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,过分依赖武力解决矛盾,最终把自己推入战争深渊。“如果日本在关键时刻能够理性反思,就不会把整个亚洲乃至世界拖入深重灾难。”
鹿锡俊表示,通过对历史档案的梳理可以发现,侵略战争最终不得人心,和平与对话才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。这一历史教训深刻警示后人,必须防止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影响国家决策。
“面对危机,应加强跨国合作”
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,是正义与邪恶、光明与黑暗的较量。中华儿女为守护正义而奋起,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,与各国人民并肩作战,凝聚起推动战争胜利的强大力量。
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建朗指出,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,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已严重冲击国际秩序。不过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,真正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才逐步形成,并最终赢得胜利。他强调,今天大国竞争加剧、单边主义盛行,更需要从战争中汲取经验,“面对危机,应确立共同战略认知,加强跨国合作”。
英国社会主义中国之友网站编辑基思·艾伦·贝内特回顾了英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声援。他介绍,英国青年乔治·何克1937年来到中国,撰写大量揭露日本侵略暴行的文章,并在战地学校保护孤儿,病逝于甘肃山丹时,年仅30岁。贝内特说:“铭记这段跨越国界的团结精神,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意义。”
巴西隆德里纳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弗朗西斯科·塞萨尔·费雷斯则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补充说,美国学者在二战期间被纳入政府机构,研究征兵标准、社会心理和经济资源配置,为战争动员和战后重建提供了支持。“现代战争不仅发生在战场,还发生在信息、文化和社会层面。”
“知道中国,更在于帮助世界理解中国。”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·斯诺研究中心教授孙华从国际友人的角度补充说,斯诺在延安写下《红星照耀中国》,真实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岁月,毛泽东住在十分简陋的窑洞、周恩来睡的土炕、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,让斯诺在内心感受到“东方力量”。孙华强调:“世界靠真实和真诚的对话相连。”
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萨尔瓦托雷·蒂内指出,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成功和原创性的“人民阵线”战略之一。他说:“这一战略不仅以工农为主力,还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阶层,形成前所未有的广泛动员。”这种广泛联合保证了中国抗战的坚持与胜利,也为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“中国的全民抗战模式,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宝贵经验”
一寸山河一寸血,一抔热土一抔魂。东方的烽火,改变了世界格局。历史证明,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臧运祜指出,中国人民付出3500多万伤亡的代价,长期抗战牵制了日本大部分陆军,使其无力同时“北进”苏联和“南进”东南亚。“中国不仅是本国的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力量,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支撑。”
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白皮书《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》(2015年)披露,中国抗战历时14年,造成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,直接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。中国历史研究院的研究成果显示,到抗战后期,中国共产党敌后根据地发展到19个,抗日武装达95万人,民兵220万人,形成了敌后抗战的坚强支柱。
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教授张太原介绍,1944年前后,日本约75%的作战发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。共产党部队的战斗烈度和牺牲普遍高于其他部队。美国和其他西方观察者在考察后也普遍认为,共产党军队是主要抗日力量之一。“抗战的历史启示我们,弱国更需要外交,团结自强是立身之本。从适应国际规则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,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这是对历史经验的继承与发展,旨在为世界和平贡献更多中国智慧。”
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蓝指出,中国战场采取持久战战略,有效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。她强调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,形成了完整的抗战体系。“这种全民抗战模式,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宝贵经验。”徐蓝说。
徐蓝从外交史视角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多重意义。她强调,抗战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从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,更使中国以大国身份重返世界舞台中央,参与战后国际秩序重建,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“世界反法西斯战争,是正义与邪恶、光明与黑暗、进步与反动的较量。”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指出,80年前的伟大胜利带给世人恒久的启迪:光明必将驱散黑暗,正义终将战胜邪恶。二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清晰地揭示,只有实现国际公平正义,才能筑牢世界和平的根基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李悦 实习生 姜馨怡
来源:中国青年网
声明: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,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。如认为内容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